引未名湖畔“一渠清泉”,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作者:摄影: 审核: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8-05 阅读次数:2549
教育思维的迭代与创新,
就如同江海水流,
包容吸收方可绵延不绝,
百川交汇才能磅礴成海。
2023年8月1日-4日,“合力精耕·履责远行”伦华教育2023年度高层管理培训在有着“天下文枢”美誉的南京拉开帷幕。在这座融深厚底蕴和创新活力于一体的城市里,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主办下,伦华教育核心管理干部团队开启了一场“求学、求新、求和”的学习探索之旅。
伦华人始终坚信,教育发展不等同于赛跑,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只有风劲帆满,善学善谋,才能善作善成。
我们必须以学习的姿态,升级知识、涵养智慧,在不同视角的碰撞与交融之间,洞见发展趋势;以分享的心态,链接彼此,沉淀“博慧”理念与实践,促生更有影响力的深度创新;以共进的愿望,实现至诚交流,以更大的格局投入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之中。
善学思进,问道博雅
一直以来,伦华教育始终聚焦人才的活力激发与能量释放,强调“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从建立人才集聚的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育使用机制、强化人才引进机制、提升人才生态优化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坚持以创新引领赋能,以变革推动赋能。
思路决定出路。为了有效加速知识分享与资源流动,打造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集团化发展愿景,从2016年起,伦华教育便聚焦人才培养,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人才素养提升计划”,并将干部管理培训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这是伦华教育的活力之源。
团队先后前往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顶尖名校,在思想上充电、在观念上突围,提升学习力、导航新方向、磨合新思路、寻找新契机,开启了一场场关于教育和匠心的追梦之旅。
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次高层管理培训,伦华教育特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办,就是希望管理团队能在专家大师的课堂里,浸润式感受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引未名湖畔“一渠清水”,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观浩瀚宇宙“博雅星光”,定位昂扬前行的“闪亮坐标”。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兴学图强的结果,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学和西学之合璧,各种思想之交融处。北京大学孕育了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中国也从此开启了以科学和民主为标志的现代化航程。
北大教育学科具有百年的历史,始终秉持民主开放、严谨求实、创新卓越的院风,以光大学术和培育硕学闳才为己任。
这并不是伦华教育与北京大学的首次合作。今年5月,为深入探讨国际化教育,北京大学国际学校运营与管理研修班(SOMIS)近40名成员走进集团旗舰校——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参观分享,并给予高度评价——“孩子们让我深刻感受到什么叫‘精雅灵动’,也看到了属于这所学校的个性飞扬”“科外的课堂让我感受到学校对教师的培养,感受到博慧教师的高素养”。
明责思为,守正创新
开班仪式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编审、哥伦比亚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管理学博士范皑皑女士对“合力精耕·履责远行”的主题给予精妙解读:“合力精耕代表着农耕文明,讲究精耕细作;履责远行象征着海洋文明,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地去探索。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叠,也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旋律。”
她认为伦华教育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守正和创新,并勉励我们坚持育人为本,把博慧教育模式传播出去,和不同地方的教育生态相融合。
常熟伦华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谢晓明和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副校长刘彩凤作为学员代表,分享了对成长和精进的渴望与期待:培训是知新,是在思想冲击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多元的知识、跨界的思维为自身赋能,提升实力,蓄力致远;培训也是温故,反省反思、加强执行、加快落实,在已知中逆流而上,在未知中顺势而为。
作为高层管理者,必须有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视野、前瞻的眼光,因此,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培训更注重跳出教育的小圈子,从更大的宏观社会格局和行业趋势出发,观大势、明定位,看方向、求突破。阵容强大的专家教授队伍,以生动的案例、精准的解读、独到的见解,赋能成长,涤荡心灵,可谓为之一振。
精彩语录
社会责任和全球意识、学生能力与创造力、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强调技术和数字素养、培养艺术和文化表达能力,是各国人才培养的共同标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教育改革的关键词有:“双减”后的加法(科学教育)、国际教育的新阶段(中外人文交流)、智能和数字化改革(数字素养)。
——《宏观环境下的教育改革前沿与未来发展》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编审 范皑皑
学校要培养内心充盈的高效学习者和行动者,社会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均衡平等的教育生态。重构教育关系,重塑校园功能,重建梯队培养,看清趋势,穿越周期,在迭代中重构教育新生态。
——《教育大变局:国际教育从1到N的迭代》
上海学领教育董事长
教育部民办教育协同发展专家 唐和平
做好品牌塑造、明确素养与学术并重的发展定位、构建逻辑自洽的系统性管理体系。做教育,就是在托举,拿得起,放得下。
——《基于“情智融通”管理的探索和思考》
青岛海诺学校总校长 刘佳佳
我们需要高技能人才、强创新人才、数字化人才、国际化人才。未来的教育发展要做到:能力大于知识、个性化综合化、持续主动学习、技能助力教育。
——《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北大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岳昌君
未来教育要服务于终身学习的智能普适教育环境。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调整高校专业设置,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和内容;研发和部署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引导学生合理、合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导
北大教育信息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贾积有
感恩思责,融通共创
“一年一度的管理培训是工作的推进器和成长的加油站,希望大家献智献策、主动揽责、带头冲锋,生成碰撞的火花,酿出醇厚的文化韵味、精神气息和发展可能性。”伦华教育创始人、总校长曹伦华先生强调。
因此,本次培训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打造了一个畅所欲言、系统提升、通力协作的平台,大家头脑风暴、观点碰撞、资源整合,实现了集团与实体校、实体校与实体校、学部与学部、条线与条线之间的深层次沟通。
“各实体校之间,如何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合力?”
“如何进行人才培养?”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集团给予哪些帮助和支持?”
……
大家分组讨论,互相激发、共创共享,向上对齐、向下拆解,气氛热烈、金点子频出。
8月3日,曹伦华先生为全体管理干部带来《以“三问”叩开可持续发展之门》的专题讲座。
通过分享全球趋势研究报告、集团发展战略定位和三年发展目标、组织能力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策略,他指出:“要绷紧自律弦、责任弦,保持清醒头脑,做到问道于势、问策于需、问效于人,决心大、步子稳、工作实。实体校之间应当做到融合发展、抱团聚力,最大程度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
伦华教育即将迎来八周岁生日,在这一时刻,重温对教育事业的质朴初心,收获理念认知的灵动创新,更具备特别的内涵和意义。
“长城不是一个人建起来的,……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英雄聚拢起来,如何把一个个普通员工变成英雄,这是管理的真谛,也是企业这一现代社会组织的生命本质。”
合力方能精耕,履责才能远行,赋能、奋进、创新、务实,这将是伦华教育将始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