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的第十一年,我们为何还这么「拼」?
作者:摄影: 审核: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03 阅读次数:1716
今年,还能去北川么?
“今年还能去北川么?”在即将启程之际,四川绵阳市北川县再次频发地震,最高强度达4.6级。伦华教育的第十一年北川公益行,不禁打上了一个问号。
“北川的家人们在等我。”抛下繁忙的工作,曹伦华先生依旧决定带着一支新鲜的队伍前往北川。
在这其中,有热衷公益的家长们、苏科外优秀的老师代表们、来自集团的年轻干事。
把一件事坚持做到11年,他做到了
来到北川甘溪小学的这一天,很多人早早就守在学校里。孩子们穿着伦华教育捐赠的校服,老师们穿上羌族的传统服饰,而在最后一排,还有北川的乡民们。
其中一位静静坐在轮椅上,目光中充满着殷切的期盼。
在那场地震中,他失去了自己的一条腿,开始逐步适应自己的轮椅生活。但他的娃娃因为伦华人的帮助,才能坚持把书读下去。
很多人来一趟学校,几乎都要耗费几乎大半天的时间,但他们说,这一切值得,这一位来自苏州的校长、这样一群来自远方的朋友,是真的掏心窝在与大家相处。
“我们这么偏的地方,有谁愿意年年都来?”但曹校长带领的团队就是个例外,孩子们把他当成自己的大家长,老师们把他当作自己的至亲。
8月的洪灾让途径的路程变得异常崎岖,但曹校长带领着团队坚持走完了甘溪小学、馨羌蕾幼儿园、永昌幼儿园,给北川的十多名校长还展开了专题讲座。
他的心愿何其简单,面对孩子们,他一直在喃喃道,希望你们能读完书,走出大山。
来自北川的老朋友、教育局局长唐红梅反复说着:“我们特别需要教育理念的滋养和浸润,真的希望伦华教育能成为北川校长们成长进步的摇篮。”
的确,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从实物捐赠、远程教研到邀请教师管理队伍赴苏交流,我们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助力北川的教育发展。博慧教育研究院已经举办了两届北川校长培训,目前正有三名校长在苏科外挂职学习。
时至今日,北川依然有孩子穿不上一双布鞋,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大家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恩曹校长,感恩伦华教育”。他们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场面话,因为在地震过去的很多年后,还有人能记得他们,已经心满意足。
这是我的一份信仰
任倩是甘溪小学的一名美术老师,现在她要兼任两所学校的工作,也是此次北川公益行陪伴我们的老师。
任老师很年轻,也是北川地震的亲身经历者。一场浩劫,她的人生改变了很多。她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和很多好友,即便过去这么多年,在带领我们参观地震遗址的时候,伤疤还是一不小心就慢慢揭开。
看到一处处破碎不堪的倒塌房屋,一块块立牌上的标识与遇难人数,她有些哽咽:“我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是否还能感念现在生活的美好。”地震给任倩心理上带来的伤痛, 是常人很难感同身受的。
长大后的任倩选择留在家乡,在甘溪小学当一名美术老师。“也有外来的老师,都待不久。”甘小的四周都是苍茫的高山,去新北川就要好几个小时的车程。
任倩说,这里地处偏僻,薪资不高,很多外地来的老师都很难适应。“作为在地人,我对家乡还是有一份感情。” 带着孩子们走在曲折的路上,她会以此举例来讲解绘画的透视,帮助孩子们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兴许这些孩子之中就能靠着艺术走出大山。
“你们可能不能理解曹校长对于我的意义,他是我成为一名老师的信仰。”
吐了一路,却不想说放弃
为了给甘溪小学的孩子们上一节示范课,苏科外的四位年轻老师早就在出发前准备了详尽的教案。
因为赶往学校的路途过于漫长和颠簸,第一次来北川的老师们经受着心理和生理上的极大考验。
小学部的许立面色发青,因为晕车时不时就要让面包车停下来吐一会儿,来自幼儿园的杨婧和徐嘉敏相互依偎,一路昏昏沉沉。在拥挤的车座上,小学部的杨凯蜷缩着大长腿,直到下车时因为发麻差一点摔倒。
但等走到了课堂里,四位老师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讲课时充沛的热情和耐心的互动,让孩子们和前来学习的老师都尤为感动。
“只是换了一个课堂,孩子们于我而言都是一样可爱。”在许立的表演课上,站在门外就能听到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他带来的模特基本形体训练和音乐表演,是同学们之前从未体验过的。
“快乐这件事上,每个人都应该值得拥有。”在学校里,许立一直是同学们眼里的“开心果”老师,这样轻松愉快的上课氛围,让很多甘溪的老师们惊讶,原来课堂也能这么活泼精彩。
杨婧和徐嘉敏分别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带来《墨西哥跳豆》和《鼹鼠的秋天》互动课。很难想象,一向好动的幼儿园孩子们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整整齐齐坐在自己各自的座位上,模仿着老师的动作,渐渐入了迷。
“他们的眼睛里,真的能看到渴求。” 杨婧上完课后,静悄悄走遍学校的每个角落,用手机记录着这所学校想要带走的回忆:磨损的课桌、教室墙外贴着的合影……她想要把这一切与自己的两个女儿好好分享,因为有些幸福,真的来之不易。
而徐嘉敏还特意与苏科外幼儿园的同学们视频:“我想让孩子们,看看他们未知的世界。”
杨凯的美术课上,他向孩子们介绍了各式各样的桥。很多孩子亲切地叫他“长腿叔叔”,还围在他身边小声问:“老师,我有一天能到苏州,看到画里的桥么?”
杨凯说,那一刻他的眼睛有点酸,他在心里默默说:“一定可以的,一定可以的。”他回到苏州后,想要创作一幅“桥”为主题的作品,在画里,桥不会因为地震、洪灾而毁坏,它完完整整,可以让这里的孩子通向想要去的一切地方。
四川去过了,但唯独没来过北川
此次助力伦华教育北川行的三位家长,对于北川充满着好奇。他们都有过来四川旅行、出差的经历,但成都、九寨沟、大凉山都走遍了,却都没来过北川。
作为家委会的代表,刘怡文、孙国力、郭苛起初只是带着一份爱心前来,但等参观完甘溪小学、地震遗址,这里的一切让他们很久没能从情绪中走出来。
“作为一个母亲,我想让很多人了解这里的孩子,帮助这里的孩子。” 刘怡文背过身,偷偷擦去了墨镜背后的眼泪。她希望等儿子再长大一些,能一起重走北川,让他能理解“珍惜”。
听完苏科外老师们的示范课,孙国力躲到一旁打了个电话,他想要自己的朋友一同加入到这场爱心接力中去。
“真的,我回去要把在这里拍摄的视频,好好分享给我的朋友们。”坚持公益多年,他说只要自己有能力,希望有一天能资助一个甘溪小学的孩子,直到他走出大山。
“我想成为自己两个儿子的榜样。”从事教育行业十年的郭苛,直言不虚此行:“真的,谢谢你们,让我认识了北川。”
疫情过后,让我们别忘了北川
因为疫情原因,第十一年的北川行,少了伦华教育旗下实体校同学们的参与,但他们也通过视频云课堂的形式,和甘溪小学的孩子们同上一节课。
也因为疫情,让我们意识到,每一年的北川行,给孩子们带来的重要性。在北川遗址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希望从伦华教育走出去的孩子,在铭记6C精神的同时,也会为自己的祖国而感到骄傲。
不论是疫情,还是曾经的大地震,让我们相信,唯有爱,可以造就一切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