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课程范式,激荡智慧涟漪,飨一场自带思维流量的“跨文化”盛宴
作者:摄影: 审核: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23 阅读次数:635
从刀耕火种,到创新浪潮席卷全球,一轮轮的模式创新与技术变革正不断积蓄力量,重塑包括金融、能源、工业、教育等领域的全球化新格局,焕发蓬勃欲出的活力与潜能。
世界在人类的智慧耕耘与创造转型中成长,于不断向前推进的时间浪潮之中,深刻变动,呈现出更多的可能。对于教育行业,如何与时间并驾齐驱,重构课程、重设课堂、重建空间,多维触发孩子的认知,激活他们以另一种全景式眼光看待世界、习得素养,更是撬动教育变革、明朗学校发展路径、点燃教育者“小宇宙”的议题。
所以,同行者,应该相遇。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学而无友”,会陷入模式僵化的怪圈;“孤陋而寡闻”,是打不破自我思维的桎梏。
对包括教育在内的任何一个行业,业界精英每一条高屋建瓴的见解,同道中人每一次激烈的思维碰撞,都迈出宝贵的一步,让走向未来的九十九步,一步比一步更加有力。
带着这样的思索,第一届跨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外语教育研讨会应运而生。
一节节生动活泼的课堂,营造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一段段富有智趣的对话,激起与会专家、教师的共鸣;一场场教育大咖的讲座,分享最前沿的理念,在灵动的课堂里造梦。
而上升到精神文化意象层面,这一场“打开窗引八面来风”的研讨会,更可以用“窗”、“桥”和“水”三种意象贴切阐述。
典雅灵动的窗: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众筹智慧,开阔气象
窗,是园林的点睛之笔,抑是苏科外的理念象征。这个窗就把本土与时尚融合,过去与未来连接,传统与现代互通——打开一扇扇窗,让学生从这里看到世界,也让世界看到我们。
4月19日,太湖之畔,大阳山边,第一届跨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外语教育研讨会盛大开幕。这场研讨会,全面与深入地解读了“跨文化教育”的深邃含义,领航当代外语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直击全球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现场,聚集了多位中外外语教育界最具权威的顶尖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近200所学校的500多位教育同仁。
他们最关心的,是在跨文化语境下,教育哲学的不断创新与蜕变;是推进教育创新、迎接挑战的未来视野;是从顶层设计到战略落地的智慧成长;是对课程脉络的梳理和课程意识的唤醒。
乔玉全先生
华意刚先生
陈明先生
何锋先生
这是一场引得全国教育学界密切聚焦的会议,不仅嘉宾阵容强大,还联合诸多名校,学术感浓厚、教学探索颇具前瞻性。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教研员以及学科专家们,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
● 原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高中与信息化处处长、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席专家、伦华教育中方顾问乔玉全先生;
●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苏州科技城党工委书记陈明先生;
●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程晓堂先生;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分社社长彭冬林先生;
●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朱新福先生;
● 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祝平先生 ;
●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华意刚先生;
● 苏州高新区教育局局长周经纬先生;
● 江苏省英语教研员何锋先生;
● 苏州市外国专家局局长刘瑜先生;
●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丁杰女士;
●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Steve J. Kulich先生;
● 原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苏州市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胡明先生;
● 21世纪报华东区经理彭志强先生;
● 剑桥大学英语考评部华东区总经理王芳女士;
● 顶思TopSchools董事长马晓平先生;
● 明治乳业(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冈岛準先生;
● 苏州市第三中学校长戴永先生。
在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上,我们搭建了一个跨越时空局限的教育交流平台,奉献最值得分享的经验——每个人、每个学校的模式创新与体验汇集于斯,由语言及文化,由个体到群体,直至浸润心灵,最终成就了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当代外语教育新篇章。
正如开幕式上,伦华教育创始人、总校长曹伦华先生的开场致辞所说:
希望能借助本次研讨会,搭建一个跨文化外语教育与全球化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所有老师开辟更多的教学探讨渠道,让我们的外语教学吸入更多时代特征,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人才。
这场研讨会就像苏式的静美花窗,照得见东方文化的典雅和大美,推开它,就能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带给每个学生一份走向世界的渴望、勇气和底气,收获思想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绚烂火花。
文脉厚重的桥:
思维碰撞,
架构一座语种与文化、思维方式间的桥梁
跨文化这个词很有意思,像一座桥横跨在两岸,不偏不倚,稳稳的,最能体现融合的本质、特性和应有的分寸,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胸怀。
跨文化研究的历史久远,当人类各大文明成熟时,文化间的交往促使人们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去审视他者文化时,跨文化思考随之出现。所以,对于文化来讲,交融性,就意味着生命力。
而从语言与文化的本质关联看,外语课堂教学本质上就是跨文化教学,外语教育本质上就是跨文化教育。
因此,我们从自身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出发,从现有的本土系统中,开放重构并引进整合各种外来优质文化资源,在碰撞互动的过程中,交融汇合,跨越学科樊篱,富于各学科更深的文化寓意,生成一个个有温度、有体验的触点,突破语言的工具性,将跨文化融入其中,锻造成一个迎接教育全球化的桥梁。
这场研讨会,是一次次自带思维流量、显示维度的学习;是一节节高效课堂的集合,通过有效统整,构建了主动学习探究的学习场域。
2天,4个主题模块,6场学术讲座,16节一线观摩研讨课,既有国内外外语教学专家的示范引领,也有一线教师的鲜活展示,既有对外语课堂的深耕细作,又有课程类型与学科的全面延展。
4个主题模块,涵盖中小学英语学科、STEAM学科、多语种学科,系统思维,纲举目张,廓清经纬。
6场学术讲座,高端前沿,智慧凝练,将课程变革的着力点聚焦于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目标与素养目标之间的深度重塑与融合,辟出发展路径。
16节观摩课,中外教师共同探究不同思维模式下的不同课型,多角度解锁的学科教材、全面荟萃的教学资源,充分延展并诠释跨文化教育的学科内涵。
此外,课堂结束之后,各学科中外专家以及教育界一批知名学者对课堂教学实践者进行犀利的课堂教学点评,在教育沙龙中同与会代表相互切磋,观点交锋,在思辨中转换,探寻到优质跨文化教学课堂的核心本质。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桂荣女士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苏州,无论是学生的精神面貌还是活力四射的校园,都令我非常震撼。苏科外在外语教学上设定了‘看世界’的大格局目标,今天我看到老师的实际授课,非常棒,是真正高效、生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曹校是一个具有开拓性、敢想敢做、有世界格局的勇士,实实在在地培养外语人才。”
语言教育,就是通过这样的兼收并蓄、整合提升,才从平面走向立体。在外语教学探索中,追求整体包容和全方位吸收的立体式教学,包括走向交际的听说领先、凸显语言实践的双语教育、注重语境的文化导入等,都将教学的探索推向更深的层次。
通达清润的水:
磅礴有力,滋养万物,
与时代的潮流融为一体
文明形态就正如江河水流,包容吸收才绵延不绝,百川交汇才磅礴成海。
我们身处网状结构的世界中——知识是网状的,信息是网状的,关系是网状的,交叉和融合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只依靠单点的、固定的、线性的思维,注定非常狭隘。从教育本位出发,建立平台思维,走出去,汇聚资源,将课堂技术与自我内涵发展综合,才能将教师的专业性完整体现,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构建跨文化背景下的基本范式不断具有现实意义,更有理论建构上的意义。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选择,同时向世界输送高质量的全球化多语种人才,伦华教育致力于构建畅通无阻的多语种交流路径。
这次,伦华教育与苏科外极力筹备这一场跨文化背景下的当代外语教育研讨会,就是为了以开放、包容、多元思想引领为核心,全面升级课堂实践,一方面展现具有专业深度与思维广度、对话共享与接纳开放、根源思考与整合设计、活力与儒雅的“博慧课堂”特质,另一方面,注重打造面向世界、最具智性发展的外语教育,并致力营造融汇中西、超越时空的“世界文化场”。
这场研讨会就像在水面上吹起一阵风,产生涟漪,当参会教师们将在会上所进行的头脑风暴、交流沟通、拓展沉淀,将不一样的教育理念、专家们的教学实践带回各地,就会慢慢影响整个系统,促发更多的改变,化为成一片引人入胜的教育风景。
在教育的河流中,我们相互沟通,彼此分享,抵达优势互补,协作共赢。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博采精华,融合精髓,从能力到底蕴,再从底蕴至能力,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包容力的新一代。
直击大咖观点
校长的品质决定学校的品质,在曹校长的带领下,苏科外始终贯彻“博慧教育”,注重解放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想象力、好奇心和批判思考的能力,呈现更加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世界交流、全球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意识形态不同,便导致了世界对文化的理解不同,这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所在。
原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高中与信息化处处长
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席专家
伦华教育中方顾问
——乔玉全
做事,做实,做势。只有踏实地做事,把事情做实,才能形成一种态势与场文化。伦华教育就是这么做的,这场跨文化研讨会也是这么做的。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外研社《英语》(新标准)高中阶段教材副主编
伦华教育中方顾问
——张连仲
中学阶段的人才培养,全球化的预备人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这是他们未来走向世界舞台,参加全球治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次会议的主旨设置地非常好,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去推进人才培养,我特别赞同。 我跟曹校长是多年的朋友,也特别赞同苏科外办学的“博融天下,慧悦人生”的理念,这在中学能贯彻下去是不多的。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分社社长
——彭冬林
我认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有三点很重要:第一、我们需要跨文化知识,学生应该通过媒体或其它方式了解世界动态。第二,学生应该有机会接触跨文化事物,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第三、要有国际化环境。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Steve J. Kulich
精英人才的培养、跨文化的教育、学校未来化渠道的拓宽都需要创新理念的融入,这是衡量学校优良的标准。我很高兴看到年轻的苏科外已经成为一所初具规模,并在苏州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外国语学校,更希望未来能成为民办教育的标杆。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
苏州科技城党工委书记
——陈明
拓展未来教育与人文交流范围,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开放的重要举措。伦华教育和苏科外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培养世界小公民的能力上有目共睹。此次研讨会对于探索中国学生教育思维模式大有助益,更与苏州教育事业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华意刚
我们都怀有同样的教育梦想——不断追求与探索最具智慧并能适应未来挑战的外语教育之路。随着社会的演变,我们必须重构兼具适切性和有效性的外语教学新范式,从而适应甚至领先于不断变革的外语教学生态。
江苏省英语教研员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何锋
其实,跨文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如何丰厚,还在于将来在世界舞台上他们能否有足够的底气,即超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如何创造有益平台,为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个问题,没有最终的答案,只有永恒的追问。而我们,将一直探索,大步前行……
作者:高晶怡
编辑:顾心怡
审阅:丁清卿
©伦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