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用三个月的精耕细作,抵达一份阅读的郑重感

作者:摄影: 审核: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16 阅读次数:561

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杂志,

都是一种抵达。


历经三个月的精耕细作,

《博慧》第三期新鲜出炉

带着夏日的芬芳,

散发着纸张的油墨清香。

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

在阅读被逐渐功利化和娱乐化的今天,

我们仍怀抱赤诚,

在流行文化的滚滚洪流里,

脚踏实地地挖掘博慧教育的精致内核,

日复一日地辑录童真世界的吉光片羽,

用心维护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天地。


这就是《博慧》,

凝聚着一群有梦之人的点滴智慧和教育情怀。

当您翻开《博慧》,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创造与相遇在此发生,

你可以读得如饥似渴,

也可以轻松一瞥,

你可以珍而重之地收藏,

也可以把它读得边角翻卷、批注满满……


或许我们的文字并不华丽,

甚至有些近乎平铺直叙,

正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追寻的朴素之美,

它凝聚了伦华教育近千名员工、上万名学生的心血。

或许我们邀请的教育专家并不那么声名远扬,

但他们是在用几十年经验的积淀,

诉说情怀,表达对教育纯粹的痴情。

与前两期杂志相似,

《博慧》第三期集结了

40余位热爱教育、尊重文字的作者,

凝结40000余字、配以数百幅图片,初心不变;

与前两期不同的,

则是更为专业的精神和开放的态度,

带着重启思维的冲击与创造力

聚焦博慧教育,

做同心多元化的知识扩展、沉淀。

无论是撰写、编辑,还是排版设计,

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小心翼翼,充满敬畏,

把对教育的精耕细作与沉思默想融入其中,

以抵达一份阅读的郑重感。


《博慧》杂志的编辑出版,得到了《现代苏州》的大力支持,精益求精,匠心凸显。在此特表感谢!


盘点丨“最”推荐


卷首荐读

推荐人:鲁子问


美国的学童语言

徐贲此一短文,叙说一种真实,表达一种真意,值得我们实践,特推荐。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学生的话语方式是他们未来建构社会的话语方式。学生的话语积极,他们以后将以积极的态度建构社会,反之亦然。

(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伦华教育中方顾问 鲁子问)


盘点丨“最”前沿


板块一:创知

聚焦·声音·众议


        熟悉《博慧》杂志的你,应该知道,每一期杂志我们都直面所处的时代,聚焦一个创新、热点的话题,力求以独特、富有深意的视角还原教育的本真。

        这一期,我们的焦点话题是“博慧教育生态圈”——博慧教育生态圈是什么?能否从不同的维度给出具体的想象与校本落地?教育名家与一线教师在这里探知、思考、分享,前沿度、原创力满分!

        我们特邀苏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兼苏州中学党委书记陶旭东先生参与访谈。陶先生沉浸教育事业30余年,对苏派教育的特点与脉络极有心得,旁征博引间,一幅教育图景跃然眼前。



按需供给,寻找不同的特色教育之路

——访苏州市教育局副调研员、兼苏州中学党委书记陶旭东

        民办教育是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井喷现象总体是好滴,说明大家都觉得民办教育很重要。

        民办教育的高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年,民办学校的特点满足了家长选择性的需求,导致民办教育“谁有质量谁生存”,第二阶段是十八大以后,民办教育的特点是以特色为基础。“谁有特色谁生存”,这里的特色当然是以质量为前提的特色。

        当年曹校长提出创办英特班、淑女班的想法,正是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所以英特班和淑女班的招生才如此火爆。我们的教育要“按需供给”,让社会来选择“你”。所以博慧教育今后的发展应该是:满足需求,多样化发展,与公办互补。

(伦华教育 总经办  林佳琼)



从生态思维出发

定义博慧教育新格局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用生态的、网络的视野来理解并规范教育,并提出“博慧教育生态圈”的概念,关注博慧教育各主体间的作用关系,聚合力量。
        这不是仅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论框架,而是我们十余载深耕教育沃土的积累与沉淀,更是价值观的核心体现。我们始终站在行业的前沿,将眼光从单纯的内部管理跳出,投射到身边的产业格局和行业生态。

(伦华教育创始人、总校长  曹伦华)


盘点丨“最”专业

板块二:先锋

先知·锐见·视野

        用“专业”形容这一板块,不能更恰当。

        这一期,有针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的专业解读,有来自新加坡教育专家对学前教育的专业支招,有伦华教育针对“课程设计力”的专业发声,也有记者参与“环球行活动”的专业报道,教师探索多样性新知的专业论文,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视野、写法,都更有亮点,令人难忘。

超级干货:解读外教最关心的三大问题

4月1日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在中国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这将为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就业,开辟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苏州博人  黄智伟 方舟)


盘点丨“最”开放


板块三:秀场

外言·手记·风采

        如果说本期《博慧》令人印象最深的部分,那必是“外言”。来自美国、法国和埃及的三位外教,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呈现对中西教育的理解和在中国的幸福生活。

My Chinese Heart here in Jining

In 2015, I was honored to work at Jining Confucius International School. We often feel that we are one family and share the moments of happiness together with our students.

(济宁孔子国际学校  Medhat)


盘点丨“最”走心


板块四:家人

大爱·乐活

        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说:“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着永恒的火焰与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就以它为养料。”看,这是一群有爱向善的孩子,博慧公益少年初长成!

慷慨解囊,为身患先天性脑胶质瘤的奇奇筹款


【 福利】如果您想分享这样一本杂志:

方式一:1、关注“伦华之音”微信公众号;2、在微信后台留下您的收件地址和联系方式。

方式二:发送电子邮件到《博慧》邮箱:bhjy@szlunhua.com,留下您的收件地址和联系方式。

即可静静等待这本我们匠心制作的《博慧》杂志到您手边,愿与您一同品鉴。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作者:高晶怡  校对:丁清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