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以核心素养的博慧表达,激活课堂的想象力!
作者:摄影: 审核: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13 阅读次数:590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教学,与品茶的学问,一脉相承。学会品好茶,方知茶道;学会品名师的课,方知教学的本真。
11月,又是一个金秋,第六届长三角“博慧课堂”教学研讨会如约而至。600余位教育界同仁齐聚伦华教育实体校——常熟国际学校,聚焦课堂、观摩分享,感悟“博融天下、慧悦人生”的真谛。
传播·传承
一个充满灵性、活力与内涵的共同体
六年前,常熟国际学校在各方支持和关心下,开展长三角教学研讨会,联合多所名校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有品质的教育信息,加强交流对话,展现博慧教育的魅力。从“新课程课堂”,到“智慧课堂”,从“卓越课堂”,到“博慧课堂”,变化的是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焦点,不变的是它一直以来的使命——坚守“大教育”的情怀,开启深度交流,让教育的智慧不断传承。
今年,12名优秀的一线教师用精湛的教学技巧,向大家诠释了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共同探究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长三角“博慧的特级教师,他们行走在孩子与课堂之间,用精彩纷呈的名家展示课,展现了精湛的教学技巧,诠释了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冒晓飞老师(特级教师)
无锡市蠡园中学
钱云祥老师(特级教师)
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
沈庆九老师(特级教师)
江阴教师发展中心
潘开英老师(特级教师)
上海建平实验小学
朱煜老师(特级教师)
南京长江路小学
周卫东老师(特级教师)
这样的“博慧课堂”讲求专注与参与,在“长三角”的平台上,特级教师们敞开思路,与现场听课教师切磋交流,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保持足够的开放与接纳。
解码·创新
当我们谈“博慧课堂”时,我们在谈什么?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创造性地探究博慧的课堂,发展博慧的教师,培育博慧的学生,这是伦华教育旗下所有实体校的共同诉求。
“博融天下,慧悦人生”——“博”乃海纳博取、融汇浸濡,将古今中外的教育与文化融于一身,形成宽广的思想视野;“慧”即教育的大智慧,通过生本的课堂、精致的教育,培养儒雅幸福的学生。“博慧”的理念与实践为课堂教学实践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写下了创新、有力的注脚,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与解读。
“博慧课堂”特质之专业深度&思维广度
教师不仅要在自身专业领域有深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对其他领域和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跨界的思维方法。他既能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也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
“博慧课堂”聚焦课堂教学实践,着力探索教学内容结构在深度与广度的均衡分布,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通过对教育理念变革的引领、深度案例的详略剖析和解决方案的现场对接,追求学科知识的深度把握和思维方式的延伸拓展,帮助教师们多视角、创新性地解决各种复杂教学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博慧课堂”特质之对话和共享&接纳和开放
课堂是学生智慧与快乐的发源地,也是教师教学生命力之所在。该如何理解课堂、突破学科视野、唤醒课堂的生命力,这是每位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思考的焦点问题,而名师的示范、引领、共享,是直接而深刻的求解方式。
教学是个开放、互通、相长的过程,我们不断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搭建更高更大的平台,优化教研模式,提升教研水平,推动课堂教学因博慧而不断升华。
“博慧课堂”特质之根源思考&整合设计
“博慧课堂”强调对课堂和教学的根源思考与整合设计,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维。设计思维不是一个线性的流程,而是一种心态模式,一个思维框架——既要把根扎得足够深,看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本源,又要高屋建瓴,系统、整合地设计教学结构。
每一个教学细节的巧妙设计,每一个用词的精挑细选,每一个互动的探索与创新,都是以学生为本,为的就是打造活力、完整、生态的课堂,以追求知识的生命力,焕发学生情感的活力,同时挖掘学生素质发展的潜力。根源思考与整合设计的教学理念让现场老师们深感受益匪浅。
“博慧课堂”特质之活力&儒雅
今天来到常熟国际学校的代表们还有另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这座城堡里的孩子们素质非常好,远远超过预料!
课堂上,孩子们思维活跃,课堂发言有理有据。课堂外,孩子们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伦华教育实体校不仅注重课程的精心设计和全球融合,更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优秀的品格。在“博慧”理念的引领下,孩子们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诠释着“不一样的教育”。
融合·转化
培育生机盎然的课堂文化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去年的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以来,教育界将核心素养作为持续热议的话题。
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核心要素分别是什么?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应该如何内化到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其与课程、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甚至形成独具一格的校本表达?如何让素养在育人实践中落地生根?这都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直接拷问。
为此,本次长三角“博慧课堂”教学研讨会还邀请到6位特级教师,为大家带来精彩纷呈的课堂和丝丝入扣的讲座,个性灵动的思路、简洁明了的表述、专业前沿的观点,为与会教师的教学探索之路提供思路,激发灵感。
和博慧君一起来听听特级教师们的观点:
From朱煜:教,要有过程;学,要有经历。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学习语言、培养阅读能力和语感,还有学会使用工具书。
From周卫东:教学,不能止于抵达,更需要远航。
From潘开英:有效的课堂,应当通过教学,让学生的需求在场、学习的主体在场、学生的思考在场、学习的意义在场。
From沈庆九:理趣课堂的教学追求是要培养学生审视生活的理趣眼光,从而洞察文本所表现的文化思考。而这种眼光是需要精彩的理趣教学培育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思考,能够穿越文化丛林,站在高深层面审视文本的文化含量。
From钱云祥:该怎样讲题?要注意:基础≠简单,题量≠质量,高效≠有效。
From冒晓飞:真实的阅读课堂具有情境性,要用真实的情境任务链驱动阅读。
分享、讨论、反思、融合,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经过整整一天的学习,参会老师们也收获了满满的干货,感触颇深:
听了两节资深教师的课,不论是教姿教态,还是课堂用语;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把控,都让我看到了语文课堂艺术性。特级教师朱煜的课堂,更让我看到了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显现和有效训练。
——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 石文丽
在城堡般美丽的常国听了三节小学语文课及专家的专业讲评,我感受到了苏派课堂的细腻和精巧。如果说北方语文课堂是山,沉淀而深情,那么南方语文课堂就是水,细腻婉转,让人回味无穷。感谢执教老师的智慧启发,学习即享受,难忘本次“心智提升之旅”。
——济宁孔子国际学校 白昂
一节英语课,让我看到了特级教师自成一派的功底和魅力,也看到了她对于课堂的专注与思考。尤其是对“课堂流行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普适的价值,值得我们学习深思。
——常熟国际学校 邵旖一
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展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能帮助、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他们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令人佩服。
——太仓参会老师 顾老师
正如伦华教育创始人、总校长曹伦华先生所说的那样:“设立长三角教学研讨会的初衷,就是为了打破空间阻隔,为教师们建构教育共享资源平台,帮助他们潜心钻研课堂教学、努力借鉴他山、不断追求课堂高效。”
我们身处网状结构的世界中——知识是网状的,信息是网状的,关系是网状的,交叉和融合无处不在。从教育本位出发,建立平台思维,走出去,汇聚资源,将课堂技术与自我内涵发展综合,才能将教师的专业性完整体现,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
(作者/编辑:高晶怡、顾心怡 校对:丁清卿)
©伦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