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课标丨热爱教育的人,永远期待让课堂焕发生态气息
作者:摄影: 审核: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9 阅读次数:1705
教学是一门遗憾艺术,但是它的完美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今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重要变革。每一位教育同仁都必须踏上用行动探索教育的全新征途,这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成为新课标中的三大核心原则。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原则与伦华教育独创的6C育人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将三大能力(Creativity创新力、Cooperation合作力、Communication沟通力)和三大素养(Caring博爱、Confidence自信、Commitment奉献)贯穿于旗下各实体校的育人过程中,并深刻认识到,只有淡化对知识的机械储存,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关键能力,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任、有远见、敢担当的好教育。
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要回答一切有关教育的问题、要验证一切有关教育的猜想,都必须要回到它发生的第一现场。重塑课堂教学,已势在必行。
“问道”新课标发展 这场活动让教育人沸腾
秉承这样的初衷,首届“博慧杯”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单元主题教学展示活动孕育而生。
11月18日,苏州科技城,活动盛大开幕。
本次教学展示活动由伦华教育博慧教育研究院主办,苏州科技城教育发展联盟和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承办,现场聚集了多位省内的权威教育专家和近400位教育同仁。
一堂堂生动活泼的课堂,营造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一段段富有智趣的对话,激起与会专家、教师的共鸣;一场场教育大咖的讲座,分享最前沿的理念,在灵动的课堂里造梦。
我们期待,这场活动不仅能展现权威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课堂改革的哲思、对未来的变革姿态,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教育理念,开拓教学视野、寻找前沿课堂方法论、推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正如苏州高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季红斌先生所说的那样:“本次活动具备相当的敏锐度——它直指新课标落地,搭建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绝佳平台,是一次教研学术的创新,是一份对课堂的坚守,也是一次以小见大的前瞻探索。”
与此同时,季红斌先生对于伦华教育及其实体校也给予高度褒奖,他说:伦华教育始终秉持开放的胸怀、分享的精神,将教学的探索推向更深的层次。旗下核心校苏科外作为苏州优质民办教育的杰出代表,在曹伦华总校长的带领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元的课程体系、深厚的专业沉淀,满足了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也凭借优质的师资队伍和过硬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广泛认可。
当课堂发光时 老师和学生展现从未有过的样子
我们身处网状结构的世界中——知识是网状的,信息是网状的,关系是网状的,交叉和融合无处不在,如果我们只依靠单点的、固定的、线性的思维,注定非常狭隘。从教育本位出发,建立平台思维,走出去,汇聚资源,将课堂技术与自我内涵发展综合,才能将教师的专业性完整体现,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
此次活动,来自苏州、常熟、南通的优秀教师同台切磋,通过同课异构实践新课标,各自运用不同的方法策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这些骨干教师在精进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为其他教师开拓全新思路、打开全新视野,让人感受到真正优秀的课堂是真的会闪闪发光。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分别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解决问题的策略”“Story Time《In The Library》”展开课程。老师们虽然面对的是相同的课题,但教学风格、课堂设计却各具特色。
初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课题分别为“爱你恨你都是痛”“丰富的图形世界”“A poem about the seasons”。老师们同题异构的精彩课堂展现出了各自的实力与特长。
在教育的河流中,我们相互沟通,彼此分享,抵达优势互补,协作共赢。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博采精华,融合精髓,从能力到底蕴,再从底蕴至能力,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化包容力的新一代。
名家说:让新课标精神“焕新”学科
精彩的教学展示结束后,语数英三门学科的专家分别对授课老师的展示进行了详细点评,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样化课堂活动以及活跃的课堂氛围给予肯定,对可以让学生形成学习模式,从而进行知识迁移的教学方法表示赞赏;对老师们贴切教材、角度新颖、结构合理、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给出好评。
随后,六位专家分别带来了以“新课标”为主题的讲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双金老师向老师们阐述了思辨性阅读的概念、特点及价值,他认为进行思辨性阅读可以从“对文本原有的观点进行思辨”“挑起文本和生活之间的矛盾”“对文本关键处咬文嚼字”“对文本吹毛求疵”四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让语文课堂充满思辨的“气息”,让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拥有批判性思维,形成批判意识。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徐斌老师首先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时间轴、课改前十年、课改后的反思与再出发、又十年(2011-2021)的主要发展、下十年(2021-2031)的未来展望五个方面阐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接着重点为老师们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八大变化,让大家进一步加深对新课标体系的认知与理解,便于老师们更好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总校长、苏州湾实验小学校区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李勤华老师在讲座上首先梳理了新课标的六大理念,并从单元概念入手,结合研究实例具体阐述了单元评价的四大原则与实施方法及维度。
苏州高新区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吕新平老师以《大概念与单元整体教学》为主题的讲座,阐述主题、概念、整合、单元目标的设定、单篇与多篇的组合等概念,并且以课本为依托,向老师们具体讲述如何去整合、分析单元目标,提出围绕“任务群”开展教学,给青年教师的教学做了表率和说明。
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首批“教育名家”、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苏州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夏炎老师分享了对于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理念,鼓励老师们化职业热情为动力,不断追求、提升教育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且结合“新课标”的关键词讲述如何引导学生智慧学习的有效方法。
苏州市名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英语学科专家委员、长三角基础教育英语学科专家胡明老师在讲座上强调二十大精神要融入课程,教学中要注意坚持价值引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体现在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是否形成。当前的英语教学要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青年”,课堂活动设计中融入育人,正面引导,学思结合,用创为本。
同时,专家们指出苏科外的学生配合度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紧跟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能感受到同学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条理清晰,展现了苏科外学子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优秀的品质素养。
在不确定的时代,让教育成为一扇窗
迅速更迭的时代,为这个时代增加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对教育的治理能力和体系、教育者的管理水平和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
越是在暗礁潜伏的时刻,教育人更应当寻找教育的理性。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说:我们应该看到,教育之伟力远远不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在于个体生命精神力量之成长;在于有更强大的内心,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我们成立博慧教育研究院的目的,也便是在不确定的时代中,让教育成为面向未来的一扇窗。两年前,伦华教育为了确保集团科学稳健地发展,促进专业人才的有序培养,实现课程的不断打造和优化,完善学校教学研究及规划,确保永续资源的优势,果断成立博慧教育研究院。
在这过程中,我们引领旗下各实体校认识到,学校教育已然成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学校教育既承接过去,也通向未来,终究要把学生送向未来。社会和未来需要的,是基础教育需要赋予学生的东西。新课标以“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内核的素养引领学校和教师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锻造真正具有“华夏根基、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领袖素养”的世界公民。
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课堂是学生智慧与快乐的发源地,也是教师教学生命力之所在。该如何理解课堂、突破学科视野、唤醒课堂的生命力,这是每个教育人都要不断思考的焦点问题。
具有生态气息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我们认为,它应当具有专业深度和思维广度,通过对教育理念变革的引领、深度案例的详略剖析和解决方案的现场对接,追求学科知识的深度把握和思维方式的延伸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
具有生态气息的课堂应当如何打造?
我们认为,它应当经过根源思考和整合设计,既要把根扎得足够深,看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本源,又要高屋建瓴,系统、整合地设计教学结构;每一个教学细节的巧妙设计,每一个用词的精挑细选,每一个互动的探索与创新,都是完全以学生为本,追求知识的生命力,焕发情感的活力,挖掘素质发展的潜力。
提出单元主题教学的研讨,是我们对于未来教育思考的抛砖引玉,这其中难点显而易见,教师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具体化,提出深度学习有意义的单元主题。相较于习惯于提取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来说,如何凝练核心概念是教师需要思考和破局的方向。
我们希望以包容的心态,携手全国有教育理想的学校一同互学互鉴,共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打造“博慧教师、博慧学生、博慧课堂”的博慧教育生态圈。
写在最后
在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希望给予教育多一些留白。
在按下加速键的节奏中,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放慢步伐,去拥抱全新的教育生态。
如果对教育满怀热爱,自会心里有梦,眼里有光,绕过礁石,沐浴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