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从苏州到北川 伦华教育的六年情

作者:商报记者 吴梦奇摄影: 审核: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18 阅读次数:610

    11月16日12点,在苏州的千里之外,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甘溪小学的操场边,三年级的郑可欣看着远去的人群,忍不住哭出声来:“叔叔,你们要走了吗?”

  这群人,是来自苏州伦华教育旗下常熟国际学校的师生以及家长代表。就在刚刚,常熟国际学校总顾问曹伦华又一次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了物资。这是他第六年来到甘溪小学了,每年的此时,也都是甘溪小学的师生以及家长最期盼的日子。

  从最初的为甘溪小学带去硬件支持,一年又一年地看望孩子、嘘寒问暖,到如今的为甘小、甚至北川的教师提供研修活动,提升教育软实力。

  六年,垂髫儿童,都长成了有着梦想的少年。

  六年,山村教师,也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六年滋养,这份爱的教育,在羌山深处,已经悄然开花。

  


  

  “来甘小,就是走亲戚”

   六年牵挂羌山里的孩子

  

  11月16日上午10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盘旋,常熟国际学校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大山深处的甘溪小学。而早早的,校门前就已经有了许多等待的家长和学生。

  “曹校长来了!曹校长来了!” 每年的深秋初冬,曹伦华和他的师生都会来到这里,六年下来,彼此似乎都习惯了在这个时节看到这个人,大家就像是久别重逢的亲人,喜悦的笑容不仅挂在甘小人的脸上,也挂在曹伦华的脸上,他笑着形容:“来甘小,就是走亲戚。”




  六年来,从鞋子、手套、围巾、帽子、mp4、点读机、校服、羽绒服……或普通或贵重,这大大小小的礼物,曹伦华和他的师生都曾带来过这里,甚至有一年,他让甘小的孩子们写下心愿卡,送上了他们每个人最想要的东西。今年,他们带来了每人一套的校服和特别给女孩子御寒的羽绒服。




  三年级的汤婉婧抱着刚刚从曹伦华手中接过的新羽绒服,小脸笑成了一朵花:“这是我今年冬天收到的第一件新衣服!”几天前的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人的新年,过完年,羌山里的天就会越来越冷,一件厚厚的羽绒外套实用又贴心,这样的“新年礼物”连父母都未必会送,难怪小婉婧会高兴得合不拢嘴!

主持人:熊骞

  孩子们围着曹伦华,满是欢声笑语,对曹伦华来说,此时也是最大的幸福。不过在这些花儿一般的脸蛋中,也有那么几朵蔫蔫的。熊骞是这次活动的小主持人,舞台上的她有着甜美清亮的嗓子,到了台下她却异常的安静。当记者问起时才知道,原来小熊骞已经六年级了,“等明年这个时候,我就见不到曹校长了。”

  从一年级第一次见到曹校长,到现在的六年级,小熊骞每一年收到得礼物都能一一数出来,对她来说,整个小学生涯,都充满了暖暖的爱意。“三年级的时候曹校长带来了点读机,我们班上每个人都有一台,我的口语提高了非常多呢。”一旁熊骞的老师也感慨地说道:“我们这边英语老师稀缺,水平也不高,点读机真的帮了不少忙。”

  2013年时送来的校服,在甘小校园中仍然随处可见。如果不细加区分,这些孩子和穿着同款校服的常国学生,就像是同一个学校的“一家人”。


  但两年过去,有些孩子的个头拔高了,裤脚短了,上衣也因为天冷塞得鼓鼓囊囊。问他为什么还穿着,孩子腼腆地说:“我喜欢曹校长送来的衣服,暖和。”在孩子心中,这个暖和,或许不仅是指身体上的,也是指六年来的点滴凝聚在孩子心头的温度。


    

    给山里孩子

  一个多元化的校园

  


  说起熊骞,这个已经六年级的小女孩,身形却比同龄人明显矮了一个头。小熊骞家住在猿王洞,平时住宿,周末回家,每次回家,她都要先坐一段时间的学校班车,当车不能再往前开时,她就下车步行,因为她的家住在山上,光这段路就要走上一个多小时。

  在甘溪小学,像熊骞这样的孩子并不少,不仅家住得偏远,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对他们来说,其实学校更像是一个家。




  “去年,我们学校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住宿,今年全部学生都要求住在学校了,这是家长对我们的认可。”甘溪小学校长张斌笑着说道,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校就必须要承担起丰富孩子生活、培育至善品格的责任。为此,去年张斌还特别前往苏州,向曹伦华学习取经,一个月后回到甘小,他就开办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读书节、艺术节、体育界、科技节、羌文化节……为了感谢苏州教育和曹伦华师生对他们的帮助,张斌还在学校特别开设了“感恩节”。

  “我去跟曹校长学习后才知道,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上的,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完善的品格,给他们一个多元化的视野,让他们拥有一个和城里孩子一样美好未来的机会。”改变教育理念后的张斌,也将这种教育方式传达到了甘小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师生身上。

甘溪小学张斌校长(右一)与曹伦华先生(左一)合影

  如今走在甘小的校园里,这些孩子们都有了自信的笑容、大方的谈吐,和常国的孩子站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区别。


  张斌相信,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对孩子的人格、视野有很大帮助,对孩子成绩的提高同样有益。“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越是全面发展,孩子会越优秀。上一届六年级学生在全县同考中,名次就进步了9位。”有了来自苏州的帮助,对甘小孩子的未来,张斌也有了绝对的信心。

  


    苏州教育

    辐射整个北川


  在甘溪小学的迎接活动中,常熟国际学校还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常熟国际学校与北川羌族自治县教育和体育局签订了一份结对帮扶项目协议书,这意味着,常国给予的教育帮助,将不仅仅是在甘溪小学,而将是整个北川。


  协议签订后,常熟国际学校除了将提供资金扶助外,每年还将为北川教育和体育局派遣的2~3名中层干部提供一个月的学习机会,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优秀资源通过学习活动传授学习者,以达到全面提升北川教师的教育教学软实力的目的。常国也会对北川教育提供网络分享平台,并建立一对一教师帮扶机制,将常国教师成熟的教学经验,有效地传递到老师手中。不仅如此,在不久后,伦华教育旗下的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也将投入到这场帮扶结对活动中来。


  最让孩子们高兴的是,他们将有机会去常国参加夏令营活动了。协议约定,每年常国将提供2~4名甘溪小学学生和1名带队教师的夏令营名额,在夏令营中,孩子们将走出大山,亲身体会到大山之外的美,拥有更宽广的视野。

  在迎接活动中,常国的学生带去了一组组的艺术表演,普通的乐器、舞蹈,对甘小学生来说却是“大开眼界”。在台下,孩子们围着常国的学生,谈天说地,了解着外面的生活,眼中闪烁的是向往的光芒。



  这种因为地域封闭、地震灾害带来的教育差异,让曹伦华心疼。在他看来,教育是跨越地域国界、融各民族文化为一体的,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平等教育的机会,北川的孩子们不应该因为地域的封闭,因为地震的灾害而丧失接受先进教育的机会,“希望甘溪的孩子们能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学习,面对生活,埋下向往未来、向往世界的雄心。”



  记者手记

  

  爱是万物之源

  

  大山深处的美,只有亲身进入了才会感受到。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只有连绵的青山绿水,在甘溪,好一点的房子就是公路沿线的,还有不少人家是掩藏在山上、分散在山脚……你说这儿的生活苦吗?我觉得并不,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那你说这儿的生活好吗?似乎也不是。

  有些东西似乎是个无法并存的悖论,在拥有宁静幸福的山中生活时,他们也面临着信息闭塞教育落后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孩子都向往大山以外的世界,当来自苏州的孩子们在台上表演节目时,孩子们新奇地看着,在台下又围着这些苏州孩子聊外面的世界,认真地拿着纸笔记下号码,希望“交个朋友”。

  



    这样一群孩子为什么会和苏州的校长产生关联?因为他们“彼此需要”。孩子们需要广阔而丰富的世界,而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是曹伦华的教育梦想,将他们两端牵起的,则是爱。




  每一次震撼心灵的采访中,无一不是因为爱。爱是万物之源,教育也自然如此。2010年秋天,由苏州媒体发起,曹伦华的团队与遭受地震灾害的甘溪小学结成了对子,一晃六年过去,参与报道的记者也换了一个又一个,或许当年的媒体发起人都没有想到曹伦华会坚持如此之久。

  六年很长,甘小校园里的树都长大了。

  六年很短,孩子们的未来才刚刚起步。

  从苏州到甘溪,从甘溪到苏州,这条以爱铺成的路上,到底会走出多少个美好的未来,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