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当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丨如何让劳动成为习惯,而不是任务?

作者:摄影: 审核: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7-22 阅读次数:1498

Labour breeds our body, 

learning breads our soul.


我们常说,希望孩子们“德智体美劳”五项并举,但按顺序排在末位的“劳”,恰恰是当下孩子们最缺失的部分。目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有一个多月时间,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难不成都要让孩子们成为新东方厨师、维修工、水电工?”面对网络上的调侃,我们该如何看待劳动课对于当下的学生们,起到的实际意义呢?

微信图片_20220722131357.jpg

全新的劳动课,包含了哪些内容?


独立的劳动课程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日常生活劳动版块: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生产劳动版块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

服务性劳动版块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课的布置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侧重地安排,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量,并非传统的一刀切。


微信图片_20220722131457.jpg


为何要把劳动课独立出来?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柳夕浪表示,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养成劳动的习惯和品质。


在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在伦华教育旗下的实体学校中,一直将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看作是十分重要的必修课,它本身综合性很强,是教育的落脚点。


对待劳动的态度,可以看人“品德”,如何做好一道菜,反映了学生的“心智”,劳动虽然辛苦,最后的成果一定是令人欣喜的。


微信图片_20220722131538.jpg

劳动课,有想象中那么难么?


劳动课,有想象中那么难么?在伦华教育的旗下实体校中,我们一直倡导把“劳动”融入生活之中,而绝非把它当成一份生硬的任务。


让大自然成为最好的老师

在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校园的沿山小路上,随处可见精心装扮、充满童趣的轮胎。这些五颜六色的轮胎由各个班级承包,并种下绿植,这既是对孩子们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各班为生态化校园打造贡献的小小力量。


学生们常在饭后课间来看望属于自己的小植物,心心念念的期盼化作种养的动力,小小的双手撑起一株小苗的生命。


微信图片_20220722131641.jpg

常熟伦华外国语学校自建“伦耕”农业生态基地,常国学子可以走出课堂,亲历春种、夏忙、秋收、冬藏,体验稼穑有时的田园诗意,感受天人合一的生活美学。


他们通过自己亲手种植、管理和收获,得到一些基本的农业生活知识,并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认知,改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状。

微信图片_20220722131718.jpg

在南通州外国语学校,不同年级的孩子们都有自己专属的“博慧农场”。诸如强基一年级同学自建“星晴庄园”,番茄不容易生病,易照料,因此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大家按照番茄的生长特点,把种番茄的过程分为土地管理、育苗管理、浇水、施肥管理等七个部分,班级同学分成七个小组开展后期的管理工作,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以积分制实践提供额外奖励。 

微信图片_20220722131754.jpg

借助STEAM课程力行环保、玩转田园


微信图片_20220722131916.jpg

在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小学生们在树山“承包”了一片梨园,朱晨洁老师借助这一片梨园,开发了STEAM校本课程《智能生态梨园的多元开发》,从植物学角度带领学生认识一棵梨树,分析土壤与气候对树山梨生长的影响,并带领学生搭建梨园模型(3D建模与打印),从多元开发的角度,帮助学生设计与制作了梨花簪、用梨树树叶制茶等。

微信图片_20220722132012.jpg

此外,苏科外与校外农园基地合作开发“智慧农业”校本课程,将传统农业与科学完美组合,研发了种子、栽培、施肥、灌溉、蔬菜与健康等主题。课程不限于让学生体验简单的种植和养护,而是突出跨学科、实践、创新的目标,通过相关软件和智能设备,引导学生在“玩跨界”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农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220722132057.jpg


在郭爽老师指导下的《走进蔬菜与健康》STEAM课程中,学生们了解到了农业科普教育的基本知识,也初步掌握学习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通过学生的观察总结,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芽苗菜、食用菌到水八仙、食用菜,学生不仅能收获很多农业相关的知识,也会体验到在合作中沟通交流的乐趣


►以节日为名,动手畅享烹饪乐趣


微信图片_20220722132144.png

除了日常的学校烹饪课,每一个节日,也是激发孩子们动手制作美食佳肴的好日子。在中秋节、端午节,老师们都会带领孩子们做月饼、包粽子,在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也更能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


在初中部,孩子们不仅仅能做中餐,还有专门的西餐课,同学们不仅可以娴熟运用烤箱制作可口的蛋挞,也能独自烹饪诱人的意大利面。

微信图片_20220722132315.jpg

这些烹饪技能,被孩子们灵活运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在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苏州科技城外国语高级中学一年一度的National Week中,美食义卖环节的餐品都是由同学们和自己的家长合力完成

微信图片_20220722132508.jpg

苏州人餐桌上常见的小排骨、色香味俱全的陕西凉皮、冒着热气的港式咖喱鱼丸、用竹签串起美味的四川串串......同学们不但可以尽情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还能把购买美食所得款项,悉数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学校,用这笔善款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让公益活动,成为美好的习惯


微信图片_20220722132600.jpg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做公益可能是一件很遥远的事。但对于济宁孔子学校的秦昱媛来说,公益己经成为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秦昱媛高一的时候,她成立了“慧童社”公益社团,致力于关注和帮助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通过线上公益课与线下物资捐赠、实地走访、公众号记录,她号召更多的有爱心的同学加入到到公益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心。


在公众号推文中,她写下这样的感悟:“公益不是一方独唱,更是爱的合唱;每一个人的声音都至关重要。慧童社若少了您的一份力量,就像黑夜缺少启明星,无法点亮整片星空;就像星星之火缺少火苗,无法燃烧整片草原。


大量书籍的捐赠让求知若渴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仿佛在干渴的沙漠中遇到了清泉。感谢每一位曾捐赠过书籍的志愿者,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慧童社,成就了今天爱心满满的希望小屋。”


劳动教育不应成为家长的负担

微信图片_20220722133042.png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体育教育一样,家长可以自主示范,但绝不能替代学生劳动,造成孩子们的依赖性,缺乏自主能动性。家长应该为孩子们创造劳动机会,提供条件。


其实在“云上课”居家学习期间,我们看到了非常多正向的反馈。孩子们在家主动承担洗碗、拖地的任务,还能在父母忙碌时,自己做一顿美味的午餐。这都证明我们的教育,是真正让劳动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良好习惯,而不是刻板任务。


与此同时,我们让“劳动”不仅仅停留于义务教育阶段,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们便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微信图片_20220722133347.jpg

最终,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因地制宜上好劳动课,家校协同推进劳动教育。